图片
图片
学校文化景观——河图洛书
图片
河图
图片
洛书
以上二幅神秘图案,就是在华夏大地上已流传数千年之久的河图和洛书。它隐含着大自然中至高至深的哲理真机,把宇宙万物的一切法则均包含于其中。《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它并非如传说中的龙马负图出黄河、神龟载书出洛水,被圣人发现后绘下此图书,才破译了天地之道的神话。其实,先哲是根据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知幽明始作八卦,以致洞悉了宇宙混沌初分、天地开辟的真谛。
明末清初的蒋大鸿在《地理辨正》中已明确写出:“天地无心,圣人无意,自然流露而显其象于河图。”就是说,圣人在领悟了银河系中星体运行所显示的规律之后,在没有掺杂私智的情况下,把这一自然现象用图概之。
图片
图片
从上面的河图轨迹中可看出为阳的奇数1379是左旋,为阴的偶数2468亦是左旋,在其旋转之中有重叠的部分,它表示阳中有阴、阴中含阳,及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理。这种阴阳交替、循环不息的现象既是太极图中阴阳二仪的示意,也是揭开银河系中星体左旋使气场呈S形轨迹运行的定理。用现代高科技拍摄的星体运行图,正好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确证。
天尊地卑之说,就是讲气在混成的过程中,阳气轻清上升而成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阳奇阴偶之语,则是言气在运行的过程中,阳气先于阴形,其是依首出续成之序交替。
阴阳之理有对待和交合之分,奇偶之数有参伍和生成之异。一奇一偶、一生一成,使阴阳二气交媾化生出四象和五行。于是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作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其中一六水生三八木;木,又生二七火;火,又生五十土;土,又生四九金;金,又生一六水,以此循环不息。
图片
河图五行顺生图
从上可知,河图是指银河系中星体运行所显示出来的图象,它对一切万物的产生、演化、消亡之过程都会起到影响,是一个时间的范畴。而洛书恰恰是描述了银河系中地球及其衍生物的诞生与存在的空间形态。
图片
洛书五行逆克图
地球在初成时的空间结构状态就是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八种最基本的物质,它在受到银河系中星体顺时针左旋相生和自身绕太阳逆时针右旋相克的交互影响下,其运行轨迹犹如一个8字形的构图,这实为洛书轨迹。
图片
洛书轨迹
从图中可知,不但示意宇宙气场在天地阴阳二气交会时是呈螺旋式运行外,还揭示多维空间中新生事物的出现和能量是动态分布的定论。地球正是由早先最基本的八种物质,通过亿万年的形气之八卦相荡、阴阳相错、刚柔相摩,完成了从先天的无机到后天的有机之演化和裂变的过程,从而创造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图片
图片
人立足的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星体,故而地球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第一客体。周公在洛邑因其象而求其义,通过对宇宙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写出了旷世奇书——《易经》,圣哲之士以此来效法探究宇宙的起源和万物形成的奥秘,并能弥纶天地之道而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
蒋大鸿在《天惊三诀》中云:“河图为理气之原,其实为天运之本,生死之机,互乘于此,而定废兴之代谢”和“洛书之文,与河图之数,相为表里。有河图,而无洛书,则有体而无用;有洛书,而无河图,则有用而无体。盖论三元气运,为本乎河图,而论三元方位,则不外乎洛书矣。”由此可知,河图洛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纬天地,其中黑白分明,阴阳互见,左右成旋,术数同和,藏万物生灭之机,参天地变化之数,素有“宇宙魔方”之誉,历来被认作中华文明之源,并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图》用数字1到10代表天地生成之数,并明五方、定五行、蕴十干,揭示了万物相生之理,为易象生发之源。《洛书》以《河图》为本,取前9数为天地变化之数,并经推衍变化,法三才、象九星、化四面为八方,揭示了万物相克之理,为先天八卦之形。因二者中星象、地理、人事互参,奠定了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等基础认识法则。中医鼻祖黄帝据此吸收采纳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中医“五气”“五脏”“五色”“五味”等察病辨症之道,奠定了中医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部分文字
蒋大鸿在《天惊三诀》中云:“河图为理气之原,其实为天运之本,生死之机,互乘于此,而定废兴之代谢”和“洛书之文,与河图之数,相为表里。有河图,而无洛书,则有体而无用;有洛书,而无河图,则有用而无体。盖论三元气运,为本乎河图,而论三元方位,则不外乎洛书矣。”由此可知,河图洛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纬天地,其中黑白分明,阴阳互见,左右成旋,术数同和,藏万物生灭之机,参天地变化之数,素有“宇宙魔方”之誉,历来被认作中华文明之源,并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图》用数字1到10代表天地生成之数,并明五方、定五行、蕴十干,揭示了万物相生之理,为易象生发之源。《洛书》以《河图》为本,取前9数为天地变化之数,并经推衍变化,法三才、象九星、化四面为八方,揭示了万物相克之理,为先天八卦之形。因二者中星象、地理、人事互参,奠定了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等基础认识法则。中医鼻祖黄帝据此吸收采纳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中医“五气”“五脏”“五色”“五味”等察病辨症之道,奠定了中医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部分文字来源:冠元之弘道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